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的一个新观点称,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到公元2005年止)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
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相互消长,分别是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含量,两者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每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
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有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
1654年(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一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而且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
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
中科院的研究认为,约公元1830年以来开始的暖期,处在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年已经达到暖相位峰值的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