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作废) > 综合资讯 > 正文

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

媒体:中国经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20/12/24 8:33:55

只要人们希望或需要,空间始终是唾手可得的,即使在今天,在这个“有限的”世界里,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恰如其分地指出的:“人类虽然不再有第二个密西西比河谷或第二个阿根廷可供支配,空地仍然不少,还有赤道森林、大草原,甚至极地和沙漠可供开发,现代技术还保留着许多惊人之举。”

真正的问题是:既然有地可占是个持续现象,为什么“地理环境”会同时起作用?问题在于共时性,国际经济诚然是个有效的因素,但它在十八世纪及之前仍很脆弱,不能认为它会单独造成如此普遍和如此强大的运动。

为了寻求这种相当一致的统一行动的原因,人们只能想象一个普遍的解释:气候的变化。今天,这个答案不会再惹学者们的讥笑。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近年的细致研究表明,世界的温度、气压和降雨量都不停地在发生波动。这些波动影响到树木、河流、冰川、海平面,影响到稻、麦、橄榄和葡萄的生长,影响到动物和人。

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期间,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口依靠土地为生,而且仅仅依靠土地。收成的丰歉决定着生活的优劣。由此可见,气候突变对树木和人的打击简直伤筋动骨。在某些情况下,各地的气候会同时出现突变,尽管人们曾用种种假设来解释,但这些假设又陆续被抛弃。例如关于水的蒸发速度发生变化的说法。

在十四世纪,北半球气候普遍寒冷,冰川和极地浮冰向前移动。冬季更加严酷。人称“北欧海盗”的维京人进发美洲的通路被危险的冰块切断。十四世纪中叶的一名挪威神甫写道:“冰期已经到来,任何人不能沿旧航线航行而不冒生命危险”。气候剧变使诺曼底人中止在格陵兰的移民生活;在冻土中找回的最后几名幸存者的躯体,正是悲怆动人的见证。同样,路易十四时代(编按:1638年—1715年,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在位时间长达72年,自称“太阳王”)正值“小冰川期”气候像一位乐队指挥,发号施令的权威胜过了太阳王,无论欧洲的谷物区或亚洲的稻田和草原,南欧普罗旺斯的橄榄园,或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各国,都经历了七个世纪以来空前的寒冷气候,冰雪化冻极晚,秋季又来得过早,以致小麦来不及成熟。

在十七世纪,中国内地各省也像路易十三时代(编按:1601年—1643年,在位时法国波旁王朝与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爆发“三十年战争”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那样,因多次气候反常导致旱灾和蝗灾,农民起义接连发生。这一切赋予物质生活波动更深一层的含义,并可能解释波动的共时性。如果世界生物史普及到人类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早在欧洲人主导的“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和经济相互渗透之前,世界已取得了最初的整体性。

人们或许觉得这种气候解释殊属可笑,认为把天气牵扯进来无非是为了迎合古人的心意。古人往往喜欢用星象来解释世上一切事物的进程、个人或集体的命运、疾病等。任何气候都是个复杂的体系,它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只能根据不同地点、作物和季节通过不同的曲折途径而实现。在温和的西欧,如果把某些严重后果归诸气候恶劣,那就必须证明在这个人口最多、气候温和、以前是“西欧主要粮仓”的地区,气候确实变得恶劣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但在研究工作还很零碎的今天,不可能得出普遍的结论。我们对未来的答复且不抱成见,不妨承认人类天生脆弱,不足以抵御自然的威力。不论好坏,“年景”总是主宰着人。有谁能够否认,这种反复演奏的音乐旋律部分地反映着气候的可变历史?人们还摆脱不了大自然可怕的限制。

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年)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引自《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文版。

文/(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译/顾良/施康强

阅读 109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