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作废) > 综合资讯 > 正文

古气候变化促使 桫椤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

媒体:科技日报  作者:赵汉斌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20/5/20 9:50:44

科技日报讯 多倍化是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组发生加倍,并以可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多倍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遗传材料,被认为是进化的加速器。近日,我国科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椤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机制,丰富了多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理论。

桫椤科植物是侏罗纪孑遗的树状蕨类,也是恐龙的食物之一。现存的桫椤科植物与其化石形态特征几乎没有变化,因而也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与其他蕨类普遍存在的多倍化现象相反,多倍体在桫椤科植物中非常少见,迄今为止只有分布于中国及日本的小黑桫椤为四倍体。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科研人员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王静博士、康明研究员等合作,整合形态学、细胞学、系统发育和群体基因组学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小黑桫椤的物种形成历史研究,证实小黑桫椤是异源杂交四倍体,其母本和父本是二倍体的大叶黑桫椤和粗齿桫椤。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群体基因组学,以及溯祖模型揭示四倍体小黑桫椤后代与其亲本粗齿桫椤在同域或邻域分布群体存在基因流,他们从生态位模型分析揭示小黑桫椤与其亲本之一大叶黑桫椤存在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但与粗齿桫椤的生态位大部分重叠,推测小黑桫椤的多倍体杂交起源受华南地区的历史气候变化驱动。

此项研究首次从群体基因组水平解析了蕨类植物的杂交物种形成机制和进化历史,并发现蕨类不同倍性之间存在基因流,研究结果丰富了多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理论。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

阅读 68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