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机构动态 > 基金会动态 > 正文

“中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进展与成效”主题边会在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中国馆成功举

媒体:原创  作者:碳汇基金会
专业号:碳汇基金会
2025/10/17 14:27:01

图片

2025年10月9日至1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本次大会汇聚了超过10000名参会者,包括来自政府、民间社会、学术界和商界的决策者,以共同设定并推进未来几十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程。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致力于使IUCN的1400多个成员组织能够民主地确定自然保护中最紧迫的问题及应对行动,以帮助指导人类与我们星球的关系。

图片

大会于10月9日举行了开幕仪式,聚焦“如何通过全球治理重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在这个日益分化的世界中多边主义的重要性。会议期间同步展开五场主题全会,介绍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为多元领导者提供发声平台。9日下午,为期5天的大会展览也正式开启,超过130家参展机构带来包含讨论、创新与解决方案的自然保护议程。

图片

参加会议嘉宾合影

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进展与成效”主题边会在中国馆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分享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经验,集中展示中国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发展的平衡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次边会邀请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中国石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昆山杜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华为公司共10位嘉宾,围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扎实推进以中国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应用,通过多利益相关方参与,为IUCN框架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范例等话题展开讨论。

图片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侯远青副秘书长主持边会

本次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主持,他指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生态文明体制重大改革之一,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的重要实践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十年探索,首批五家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和运行,《国家公园法》也在今年正式发布,中国建设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部署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支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文化双遗产地的建设和管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纳入基金会总体战略布局,目前基金会已经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正在积极筹备国家公园基金,调动社会力量更广泛、更深度的参与。

本次边会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代表,集中展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阶段性成果,基金会将发挥桥梁纽带、探索示范、宣传倡导和国际合作职能,与全球伙伴共搭高水平合作平台,以高质量保护引领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向世界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图片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张永利会长出席边会并致辞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张永利会长出席边会并致辞,他表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目标同向、使命相通,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原则,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承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振区域经济、提供全民共享生态产品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下一步,协会将联合各方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幸福不动产”;二是创新社区参与机制,让社区居民在保护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强国际合作,讲好中国绿色故事,引入全球先进经验,为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地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张永利会长强调,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愿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学会、协会、基金会的同仁们一道加倍努力,与国家公园建设“同绘一张图、共下一盘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协同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青绿底色”与“金银成色”,为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永续动能。

图片

IUCN中国代表处张琰主任作主题发言

IUCN中国代表处张琰主任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自然保护地国际标准框架和内容,这一标准中的自然保护地应兼容“严格保护—可持续利用”六类管理梯度,并首次把“良好治理、公正参与、成效可测”纳入绿色名录全球标准。中国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对标IUCN框架,推动保护地由“数量扩张”转向“有效治理”,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治理样板”。

图片

中国石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高级专家柳军作主题发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高级专家柳军作“中国石油‘四位一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主题报告,分享了以OECMs为核心,配套智能监测、科普小屋、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建成12个OECMs,占地面积4930公顷。大庆油田果午湖由过去的“臭水沟”蝶变为198公顷湿地乐园;塔里木沙漠植物园迁地保存460种荒漠植物。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体系设立61个监测点,AI设备24小时视频动态回传,可识别319种野生动物,数据实时接入云端。借助9座绿色共享小屋和198名青年志愿者,年接待科普访客逾3万人次,大庆果午湖案例被IUCN全球报告收录。2024年,中国石油荣登《财富》“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和行业明星双榜。柳军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建成30处保护地、30座科普小屋、30支志愿队,实现OECMs智慧监测全覆盖,打造全球油气行业生物多样性治理标杆,为“昆蒙框架”贡献企业方案。

图片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杨彪作主题发言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自环保民间组织的实践与展望”主题发言中表示,16年来,基金会累计筹款15亿元,支持全国千家环保组织,守护13万平方公里森林、湿地、草原和海洋,成为中国民间NbS最大资助平台。

在荒漠化防治领域,“一亿棵梭梭”联合蚂蚁森林十年造林11.1万公顷,带动157个牧业社区、513户农牧民实现“种-管-用”良性循环,固定荒漠碳汇约80万吨,并吸引政府后续投入超7亿元。西南山地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采用“廊道营造 社区共管”模式,恢复80公顷原生林,促进1000公顷退化栖息地连通,预计20年减排8万吨,惠及岷江、大渡河流域百万人口,并撬动未来十年约7000万美元政府与社会资本投入。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金会在37个分散社区推广“退塘还林 蓝碳交易”,清除外来物种,修复600亩退化红树林,5年可固碳4500吨,提升9000名村民抵御台风的能力,并增强雷州半岛800万居民的气候适应能力。面向淡水湿地,SEE正与水利、水环境治理企业共建华北、华东、华南三大试点,制定城市河道与景观湖泊NbS技术规范,重点攻关藻类水华控制、外来物种清除和社区参与机制,孵化生态水产、自然教育等可持续企业。

下一步,基金会将复制“公益资助 产业联动 政策倡导”模式,把NbS写入更多地方空间规划与行业标准,为中国“双碳”目标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贡献民间方案。

图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徐嘉忆作主题发言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徐嘉忆作题为“社会参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与资金机制”主题发言,她表示《国家公园法》确立了“国家主导、多元共治”的原则,为政府、企业、社区、公众、金融机构等七类主体开列“权责清单”,并搭建信息共享、生态产品交易三大平台,为社会资本进入打开制度通道。当前国家公园的九成资金靠财政,横向补偿和绿色债券使用率不足5%,社区共管覆盖率仅三成,缺乏较为透明有效的协调平台。徐嘉忆总监提出“六步落地法”,将意愿变为可评估的项目,呼吁设立百亿元级共治基金、跨省碳汇市场、绿色金融指引、一站式数字平台和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的共管指标,形成“保护-受益-再投入”闭环,让每一笔资金、每一位村民、每一家企业和每一片林子都在国家公园里找到自己的接口,与世界共享“多元共治 绿色金融”工具包,为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扩展的中国方案。

图片

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吴霞理事长作主题发言

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吴霞理事长在“社会组织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中的角色探索”主题分享中盘点出基金会“民间保护”成绩单:17年来累计筹款1.8亿元,与林草部门共建7个公益保护地,守护滇金丝猴、中缅灰叶猴等17种珍稀物种,绿化荒山11万亩,被CBD与IUCN多次收录为国际案例。

吴霞理事长指出,政府主导的国家公园体系难以覆盖全部高价值生态单元,社会组织正成为“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的核心力量。基金会已在香格里拉、亚洲象、高黎贡山等4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外围,携手管护局、社区建立“政府授权+社区共建+企业/科研机构资助”的共同治理模式,实践的7个公益保护地,均实现猴群数量及总量的双增长目标。面向未来,应把社会组织纳入国家公园法律框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与公益配比机制,推广“社区共管+生态补偿+品牌产品”路径,让民间力量从“补充”变“标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云南方案。

图片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大熊猫和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冯杰作主题发言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大熊猫和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冯杰在“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实践及思考”主题分享中指出,社区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绕不开也离不开的伙伴。三江源21432户生态管护员、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3100个公益性岗位、昂赛的自然体验特许经营已证明,让社区从保护中获益,才能持久。关坝案例最具说服力,政府授权社区成立保护小区,与蚂蚁森林、华泰证券合作推出原生态产品“平武蜂蜜”,2022年首批销售1.9万斤蜂蜜,为蜂农创收130万元,30万元利润反哺保护;配套自然教育五年再进账50万元,实现“保护 产业 民生”共赢。

冯杰主任提出,下一步需处理好政府与公园、企业与社区、村内与村外这四个层面的关系,用竞争性磋商替代单一招标,以集体资源入股共享收益,把科研监测、生态管护、自然体验做成社区长期职业,助力“两山”转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片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彬彬作主题发言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彬彬在题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可持续放牧管理-基于社区的监测与共管”的发言中指出,放牧正侵蚀着大熊猫的栖息地:牲畜粪便降低了大熊猫的探索行为,栖息地净损失34%。大熊猫国家公园内12万居民的放牧区域亟需“社区共管+科学放牧”新路径。李彬彬教授团队基于多年实验提出方案,一是社区共建“轮牧小区”,配套电子围栏与激励机制,减少关键栖息地的放牧量。二是建立“社区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公共物品博弈实验了解提升合作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要降低社区共管投资风险;三是政策端推动将牲畜管控纳入生态补偿考核,并把野生动物致害保险与放牧规范挂钩。

李彬彬教授表示,下一步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扩大试点,实现“熊猫栖息地恢复+社区收入提升”双赢,为全球保护地生产性景观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图片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李倞副院长作主题发言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李倞副院长在“自然与文化共生-中国自然保护的全民能力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主题发言中简要介绍了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的相关情况,该学院成立于2023年5月,具有本硕博全类别培养体系,并发起“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李倞副院长提出“自然与文化共生”的全民保护理念,他认为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2025年暑期,学校组织了“青年社会实践专项行动”,鼓励师生赴各地国家公园开展科研、监测和自然教育,把论文写在大山大河,把人才留在保护一线,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图片

华为公司TECH4ALL数字包容办公室项目经理曾铭作主题发言

华为公司TECH4ALL数字包容办公室项目经理曾铭做了“科技赋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主题分享。她表示,数字技术能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阶段助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华为致力于用数字技术与合作伙伴共同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在福建东山,华为与厦门大学、SEE基金会合作,联合开发的珊瑚智慧监测系统已能识别5种珊瑚、35种鱼类;一段5小时的视频样本,过去研究人员需要花费2~3天做鉴定分析,在AI能力引入后,不到40分钟即可完成。在广西崇左,华为助力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保护区开展“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方案试点,助力保护区提升智能化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在山东东营,华为支持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智慧监测系统已经能自动识别90种物种。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华为联合IUCN中国、中国林科院联合开发了《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为保护地的智慧化建设描绘蓝图,并针对自然保护地的关键应用场景提出解决方案架构建议。

阅读 112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