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香港文汇报以《做负责任的地球人——南昌大学周文斌校长和他的绿色新政》为题对南昌大学和周校长做了整版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做负责任的地球人
——南昌大学周文斌校长和他的绿色新政
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的当今世界,关于大学的发展,更有了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有一位大学校长这样说: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之外,大学,应该有更多的担当——他,就是周文斌,南昌大学校长,水环境专家及地质学家,主要从事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研究。作为南昌大学校长,他用了十年时间,寻找着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式。一本国家级大型人物综合类期刊《中华儿女》杂志今年5月选择了周文斌作为封面人物,选择的原因,他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儒雅的校长既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家的期待,但又在很多方面逾越了我们的想象;另一个方面,则缘自南昌大学近十年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及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愿景。”
水环境与地质:科学家的前沿阵地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世界能源危机”问题,引起了地质能源界的深深忧虑。周文斌正是在这大背景下入读华东地质学院。江西省内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全省各地温泉遍布。这种巨大的地热潜能迅速吸引住了周文斌的视线,他敏锐地捕捉到地热能资源将是一种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 “替代能源”。
1982年,周文斌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当年就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的研究,就江西及临省地热背景和地下热水同位素研究这一课题,测量并发表了江西省的第一批大地热流值。这项研究及其成果的获得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因为之前的江西几乎从未开展过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在地热研究的过程中由于高度重视对“地热背景”的研究,周文斌意外发现江西储量丰富的铀矿资源的形成与地热资源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热液型铀矿”的研究又迅速成为周文斌科研工作新的生长点。在这个领域,周文斌发现,铀矿成型与大地热流有关,但并不一定与岩浆活动正相关。1987年,他最早在国内用计算机模拟出“火山型铀矿”的形成与火山岩浆活动并不必然正相关,这既是对传统铀成矿理论的极大丰富,也是找矿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从而扩大了铀矿形成与勘探的范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文斌在南京大学金属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用高温高压实验方法模拟了高温热液氧同位素漂移现象,并用EQ3/6地球化学模型程序模拟了大气降水向成矿热液的演化过程,为水热系统排泄区铀成矿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实验证据。这既是对铀成矿理论的极大创新和丰富,也对热液型铀矿床找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为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由于周文斌在成矿理论的突破,1992年,他以一个中国年轻学者的勃勃英姿站在当年日本京都世界地质大会学术报告会的讲坛。1996年,他又带着新的研究成果出席了北京世界地质大会。
沙漠探路,雪域留痕。周文斌在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铀成矿理论和高放射性废物处置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三十年间,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核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大量重要课题,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铀、金成矿水文地球化学与成矿模式和水化学找矿、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地球化学、高放射性核废物处置、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和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六部。由于在地质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由全体与会院士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周文斌教授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生态系统管理:教育家的绿色新政
周文斌新的事业航程从2002年履新南昌大学校长开启。当时他42岁,正是大好年华,仅仅在华东地质学院院长任上一年,就将该院打理得风生水起,天开地阔,将地质学院转型为综合性的东华理工大学,并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
周文斌到任南昌大学的第12天,前湖新校区的建设开工,几十个基建队同时进场,26万平方米的工程同时铺开,同时还有老校区9000万的改造项目。周文斌打了一场即使放在全国高校建设的背景下比较也堪称“重大战役”的校园建设之战。
既为水文地质专家又为教育家的周文斌十分明白校园建设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体现。校园的美更体现在校园环境背后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谐性中。
灵山、秀水、仁静智流,鸟鸣、林幽、杏雨梨云。这看起来很像是风景区的广告,事实上这是关于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真实描述。两座原生态的山,八泓穿行于校园中的湖,绿化面积近2500亩。自始至终,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的大学规划中,都要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校园。
故此,在新校区建设初期,周文斌不仅亲自参与设计,而且具有前瞻性地将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当中。
2011年9月22日,赴南昌参加泛珠会议的云南代表团被南昌大学山水园林式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临时增加了一项活动——参观南昌大学。吸引云南代表团的当然不仅是山水、清溪、森林小径,鸟鸣、山幽、林籁的校园之景。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校大门,还是校区里的“正气广场”的等各种人文景观,整个校园处处浸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就凭今天前湖校区每间教室和宿舍都能临窗观景,便可知周文斌当年用情之深,用心之细。现在的前湖校区绿化率超过60%,仪凤山和来龙山依然保留着茂密的原生态植被,带形水系流动着来自梅岭、流向赣江的源泉活水,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群也在其中悄然落户……而这些处处蕴涵着周文斌提倡的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和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
周文斌的绿色生态办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上。将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观念亦润物细无声地深深渗透于青年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素质养成教育中。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服务江西绿色崛起”。南昌大学从践行绿色生态校园理念出发,努力使学校成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知识高地和思想高地。一方面,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低碳模式,改善资源结构,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与排放,使之成为江西城镇化建设中的典范之作。另一方面,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和后勤管理模式,有效制约水电资源的随意挥霍,主动承担校园内部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而最重要的是,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与科研实际,积极倡导以“低碳”和“绿色”为核心概念的教改创新。特别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丰富教育形式。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球人的使命担当
学地质的人,野外生存能力异乎寻常的强。“坚持”是地质人的常态。无论角色怎样转换,周文斌对使命的担当从不改变,什么是周文斌的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这句充满浪漫情怀的诗句表现出的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如今,湖南衡阳人周文斌以另一种风格承袭下来。
周文斌在水文地质领域的探索从未间断,即使是任职南昌大学校长之职时,他从未因繁杂的管理工作而松懈一线的科学研究,他负责的“211工程”研究项目之“生态资源研究”“水资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南昌大学的“水资源研究”应以鄱阳湖为根据地,树立科研攻关的旗帜,建设科研团队,构筑科研平台,这是周文斌担任南昌大学校长后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003年即向教育部申报成立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实验室, 2004年1月11日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现场论证,并同意立项建设。2007 年 11 月1 日通过教育部专家正式验收,成立了“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于科研战略突破口选得准,在短时期内以周文斌教授为带头人的南昌大学科研团队就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在水文地质、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事实再次证明这位科学家的前瞻性。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基本目的就是既要抱着工业文明这个“金娃娃”,又要坚决抛弃环境污染,既要不失时机地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又要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周文斌和他的团队的科研战略构想,与江西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性选择不谋而合,对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论证与申报、对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学以致用”,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何等的欣慰。
作为校长,周文斌的科研当然不只是他这个团队的课题,更是南昌大学的全盘规划,他放眼全球、胸怀全局,积极倡导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不断加大整合国际国内的资源。作为一个综合类大学的校长,执掌南昌大学以来,周文斌一直坚持“立足江西、服务全国、推进创新、加速转化”的科研战略,使得南昌大学成为国家特别是江西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与生态立省、绿色崛起战略及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现实都赋予南昌大学的科研工作太多责任与使命。周文斌对南昌大学的定位是“为江西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科技支持”,他说,“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高校,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责任,有这样一种担当,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个方面都要起到支撑作用。”
2008年10月,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南昌大学成立;2009年10月,“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揭牌;2010年5月,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南昌大学。江西省2010年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江西‘五河一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鉴定结果为唯一优秀。2010年10月,南昌大学成功承办“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中国科学院香山科学会议,实现了江西省举办此类高规格科学会议的重大突破,并使“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演变及其对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影响与调控”的研究主题列入“973计划”2011年重点支持方向。今年1月,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复。
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同时又是水文地质学专家,周文斌把新时代大学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和科研学者的执着钻研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这种结合上升为一种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将这种信念与服务于国家崛起的历史使命牢牢地链接在一起,这就是他向理想进军的坚定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