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 预测分析 > 正文

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设计与构想

媒体:原创  作者:杨建东
专业号:杨建东
2013/1/27 13:35:26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大生产,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同时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不仅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做出改变,其中以碳足迹为主题的低碳生活理念日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数量庞大的高校数量与学生数量同样有必要实行低碳建设与生活,本文针对校园低碳建设,提出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引入,以碳足迹为核心的低碳生活理念为主题,以市场机制为引导,以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为基础,以分阶段实施为步骤,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碳交易基金为管理中心和隔离制度的利益分配部门,在保持学校社会事业单位性质的同时促进校园绿化建设和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及环境保护。

 

关键字:碳交易;碳交易基金;校园;低碳;指标体系

一、背景

(一)低碳生活趋势与政治导向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地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倡导节能环保,国际社会提出了碳足迹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所谓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而谈足迹则是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以此来提醒人们通过自身消费等行为的改变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两者通过对生活行为碳排放量的具体化,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从而树立低碳生活方式。

政策导向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建设,其中新加的“一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并在具体相关政策法规和实践中强调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

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企业的逐利性和碳排放的私人零成本,仅仅依靠人们的自愿行为,并不能很好的减少碳排放量,所以需要通过一定市场机制的设计或政府管制来真正约束碳排放,以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高校现状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通过外部消费品的输入和内部健全的生活设施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在国内,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截至20124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而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在2010年全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就达3105万人,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超过一亿。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其低碳环保节能意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环保教育与节能表现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约束与引导。

 

(三)碳交易机制原理的引入

碳交易的产生源于纠正市场外部性,即由于市场失灵引起的环境问题。碳交易包含京都议定书下的三大机制,即联合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碳排放权交易,其本质在于产权思想的运用,也就是利用制度学派“科斯定理”来进行设计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设置碳排放权,并将其商品化,从而通过市场的成本—收益机制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行为进行引导约束,使人们选择更加清洁、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低碳校园建设机制

通过碳交易机制,即碳排放权交易的引入,建设中国低碳校园,不仅直接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更重要在于从校园开始的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将会在未来产生更大的效应。从技术条件来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机制,首先是自愿交易(绿色标签)机制,然后采取自愿交易与部分强制交易相结合的过渡形式,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会不断完善,最后再完全建立以个人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 

   

    

 

 

 

 

 

 

 

而低碳校园建设机制从功能角度简单来说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筹备与交易。交易之前的首要任务为设置一个基准线,即无约束力的最高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进行超出基准线碳排放量与碳汇量之间的交易。第二层次为碳交易基金自我建设。通过前期资金筹措和后期碳交易获取的资金建立碳交易基金,用于校园自身的绿化和碳汇建设。第三层次为碳交易联合基金互惠建设。随着全国校园碳交易机制的完善和各校碳交易基金的建立,将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联合基金,一方面可以满足校园间经验借鉴与交流,另一方面则可以将资金汇聚用于支持环境脆弱地区及碳汇功能区建设。

 

 

 

 

 

 

  

 

 

 

 

关于碳汇源的特别说明,碳汇源一般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地,并且国际上对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森林碳汇的森林有着严格的要求,所谓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至少过去50年内不曾为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而再造林也要求活动限于在19891231日不为森林的土地上发生的在造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利用已有森林进行碳汇交易,从而不能起到净碳汇作用,背离项目初衷。但校园不同于外部自然环境,自身绿化面积有限,碳排放权交易的目的就在于鼓励校园扩大绿化面积,并通过一定机制来保障后期碳排放权交易信用额产生于国际标准的森林碳汇信用额。所以这里的碳汇信用额是指包含了校园已有森林及草地碳汇量减去校园碳排放量的余量。

三、碳交易基础上低碳校园建设可行性分析

所谓可行性分析,就是指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得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下面针对碳交易基础上低碳校园建设的配备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低碳校园建设配备条件

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建设所需的配备条件,大致可以分为市场与需求、技术支持、政策法规和基础条件四个方面,下面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困难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1. 低碳校园建设配备条件的困难

1)市场与需求

市场与需求可以细分为参与者、交易场所和价格形成。

首先,作为参与者的碳排放权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一定问题,如供给方若以学校为主体,则需要学校这样一个事业单位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来管理这项事情,并且市场机制的引入是否会影响到学校的社会事业单位性质。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不能接受这样的付费而抵制,或因学生集体宿舍生活形式,交易机制很难对个体产生约束作用,学生之间存在博弈,而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作为交易对象的碳排放,校园学生所能产生的碳排放量本身就较小。

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碳交易场所,更没有一个容纳学校碳排放权机制的市场,即使放到国际市场交易,校园碳排放权也很难满足国际造林再造林约束条件。

最后,没有一个确定的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因为校园碳交易是一个全新的交易主体,不同于企业及项目减排单位,因而其价格形成机制有其特殊性。若碳排放权定价不合理,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低碳校园的建设。过低,则起不到约束作用,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压力。

2)技术支持

碳排放权交易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价格计算、交易结算、数据统计等,没有技术支持整个交易体系都无法建立。

3)政策法规

因为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程,没有试点案例参考,因而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制约,也没有一套建设指导的标准。

4)基础条件

这里所指的基础条件主要是指校园绿化面积、用电量统计设备和用纸统计设施等。其中校园绿化面积是一个可变量,主要制约因素为校园面积和可用地面积大小。用电量统计设备基本具备,用纸量的统计是一个需要部门配合的问题。

2. 配备条件的解决建议

第一,市场与需求解决措施。一方面通过隔离制度,设立学校非盈利性公益基金,以解决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工作,保障学校本身的社会事业性。而作为需求者的学生要使其完全参与到交易中来并解决因集体生活产生的博弈,则需求分成若干阶段来进行,大致分为自愿交易与强制交易两个阶段。所谓自愿交易大致采取类似于美国芝加哥碳交易所的绿色标签的自愿交易形式,而随着学生低碳意识的提供、管理条件及技术支持的改进再逐步转化为强制性交易。另一方面,对于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对于交易市场前期主要通过学校内部交易,后期则可以通过在2013年即将启动的北京碳交易所设立一个校园板块市场,至于交易价格,因为前期是学校内部交易,所以会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接受的价格区间进行调研,后期则可以参考国际价格,并以一定系数来对价格进行调整,最后对于国际造林、再造林的约束条件在第二部分的低碳校园建设与构想中有提到构想思路。

第二,技术支持解决办法。技术支持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是需要花费一定成本。

第三,政策法规建议。因为低碳校园建设是一个首创,所以政策法规自然会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四,基础条件改善办法。基础条件中校园面积可以作为一个学校是否可以进行最终市场碳交易的一个条件,而对于用纸量则可以通过刷卡付费的形式记录其用纸量,这样既方便统计,又可以解决通过源头总用纸量平均为单个学生用纸量所带来的不公平性和机制缺陷。同时要通过一定财务机制保障这些营业部门的资金流动性。

(二)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首先,经济效益。按照低碳校园建设的时间顺序来分析其经济效益。低碳校园的前期筹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就会通过投资产生经济效益,而到中期交易本身会带来相关部门发展,同时校园碳交易基金的建立和校园碳排放权会丰富碳交易市场产品,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次,社会效益。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其直接社会效益就是校园节能,并使学生的低碳意识得到提高,引导未来低碳生活,后期则通过碳交易基金的收益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等。在未来则会通过学生群体的扩散作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环境效益。低碳校园的建设其环境校园大致包括校园绿化、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援助环境污染地区及生态薄弱地区绿化建设等方面。据测算,一公顷的森林1天能吸收1005公斤二氧化碳,释放735公斤氧气,足够975人呼吸。

    从上述两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建设虽面临一定困难与障碍,但依旧具有可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并且低碳校园建设会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碳交易机制上低碳校园指标体系设计

要想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或模型,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指标作为参考标准,以衡量项目是否可行及作为项目跟踪与验收的评判标准。指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直观通过一些具体概念或者数据,就能了解一个体制或模型设计是否合理,及在实践操作中检验其与预期效果间的差距,从而为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建议和指导。指标体系则是在个体指标基础上的优化综合。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建设同样如此,除了整体规划外,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低碳校园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指标与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之间有所差别,前者强调个体性,后者则强调总体性,但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单个指标设计原则之上。就单个指标而言,依据指标的概念及作用,可以明确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即可操作性、可计量性、可比性和简便性等,同时应当根据实际项目及需求在原有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原则以突出反映项目特色,如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就要求有一些指标能体现校园的特殊性。

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满足从整体性对项目进行评价的需要,因而其原则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用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能满足评价者对项目的评价需求,能使其获得想要了解的必要指标,同时对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引导作用。其次,系统优化原则。这主要体现在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上,包括在指标结构、指标数量和指标层次等。最后,指标体系稳定原则,即指标体系本身和各具体指标的具体设计参考值及计量方式不变,以保持指标的可比性。

 

(二)指标体系设计

更好地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将按照交易需求、评价需求和引导需求来进行设计。

1. 交易需求指标设计

所谓交易需求指标,是指针对低碳校园建立的基础—碳交易,所展开的指标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指标的量化使得校园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可能,并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需求指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标包括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第二层次指标包括耗电量、耗纸量、树林碳汇量和草地碳汇量四个,第三层次指标则为单位耗电量碳排放量、单位耗纸量碳排放量、树林面积、草地面积、单位面积树平均碳汇量和单位面积草地平均碳汇量。交易需求的核心指标为碳排放量与碳汇量,其设计又依赖于第二、三层次指标。具体可见如下:

碳排放总量 = 耗电总量×单位耗电量碳排放量 耗纸总量×单位耗纸量碳排放量

产电碳排放总量 = 化石燃料消耗总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单位产电碳排放量 = 产电碳排放总量÷供电量

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 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

产纸量碳排放总量 = 产纸耗电总量×单位耗电量碳排放量 耗树量×单棵树碳吸收量 运输碳排放量

单位产纸碳排放量 = 产纸碳排放总量÷产纸总量

碳汇总量 = 树林碳汇量 草地碳汇量

树林碳汇总量 = 树林总面积×单位面积树林平均碳汇量 草地总面积×单位面积草地平均碳汇量

 

2. 评价需求指标设计

评价需求指标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建立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绩效进行评价,衡量项目实施的效果,为低碳校园的建设提供横向和纵向的评价标准。而用于此类评价指标一般为碳排放强度,在生产企业中一般采用单位GDP碳排放量来进行衡量,出于考虑校园的非生产性与非盈利性,对校园碳排放强度进行修改,设计为单个学生的碳排放量。

单位学生碳排放量 = 校园碳排放总量÷学生总数

其中学生总数限定为学校常住学生人口,即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对于具有成人教育等非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学校,可以在学生总数上进行一定系数β的调整。

单位学生碳排放量 = 校园碳排放总量÷学生总数×β

β系数 = (非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在校学生总数)×(非全日制学生上课天数÷正常上课时间天数)

 

3. 引导需求指标设计

一个长期项目的实施不仅需要效果评价指标,也需要引导需求指标,即通过其对项目实施中优势与不足的衡量,及实时跟踪反映,以引导项目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的优化。引导需求指标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和碳排放结余指标,前者包括市场交易价格和合约价格,且容易获得。碳排放结余指标计算如下:

碳排放结余 = 碳汇量-碳排放量

使用碳汇量减去碳排放量的目的在于与逻辑思维的一致性,即随着碳汇量的增加和碳排放量的减少,碳排放结余会由负变正,并由此直观显示两者间量的变化。

 

(三)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

上述所设计的指标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指标间互为构成因素、某一指标反映若干指标共同作用结果和自变量与因变量指标关系复杂三个特点。下面将对这三个需求指标进行定性分析。

首先,交易需求指标与引导需求指标之间的关系。交易需求指标的设计是引导需求指标设计的前提,引导需求指标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对交易需求指标进行完善与改进。交易需求指标内在于碳排放权交易之中,引导需求指标则从外部为交易的更好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评价需求指标与引导需求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价需求指标是引导需求指标的前提,只有通过评价需求指标才能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的不足,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引导需求指标的引导作用。

再次,交易需求指标与评价需求指标之间的关系。两项指标分别内在于和外在于碳排放权交易,交易需求指标是一个静态指标,评价需求指标则从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跟踪评价。通过评价需求指标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交易需求指标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三项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从时间上看,三者先后顺序为交易需求指标、评价需求指标和引导需求指标。其中交易需求指标是内在,评价需求指标是发现,引导需求指标是完善。

 

五、低碳校园碳交易设计构想

低碳校园碳交易设计构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碳足迹为核心的低碳生活理念为主题,以市场机制为引导,以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为基础,以分阶段实施为步骤,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碳交易基金为管理中心和隔离墙的利益分配部门,促进校园绿化建设和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及环境保护。

第一,以市场机制为引导。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当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时就可以卖出碳排放权,从而获取碳汇资金,为学校的进一步绿化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成本功能促进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第二,分阶段实施。按时间顺序,前期采取自愿交易(绿色标签)机制,然后采取自愿交易与部分强制交易相结合的过渡形式,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会不断完善,最后再完全建立以个人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针对绿色标签机制,可以参照美国的自愿碳交易机制,再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适当改善,如与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挂钩等。关键在于过渡阶段的强制交易如何实施,这关系到整个碳交易效果。过渡阶段可以采取层次计费与系数修正的方式。

所谓层次计费与系数修正,是指不仅以寝室为单位计算碳排放费用,而且分别以公寓为单位和学校为单位来进行一个系数修正,即事先设定一个公寓和学校总耗电量与耗纸量,系数为1,到每月底或年底实际使用量比上这一给定数,求出系数,用其乘以寝室碳排放费用,得到一个修正的碳排放费用。

单位学生碳排放费用 = 寝室耗电碳排放费用/寝室人数 个人耗纸碳排放费用

寝室耗电碳排放费用 = 名义寝室耗电量 × 单位电碳排放量 × 单位碳排放费用 × 公寓调整系数 × 学校调整系数

公寓调整系数 = 整个公寓一定时间耗电量 ÷ 预先设定值

学校调整系数 = 整个学校一定时间耗电量 ÷ 预先设定值

第三,非营利性碳交易基金的隔离墙制度与碳汇资金利用规划。通过非营利性碳交易基金的建立保证学校的社会事业单位性质,而碳汇资金的利用分为两个阶段,利用碳交易基金,前期收入用于学校自身绿化建设和改善碳排放权交易条件,随着校园投入建设的增加,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后期收入可以用于其他院校的低碳校园建立的支持和西部、农村环境改善等。同时资金还可以用于碳排放源头改进减少碳排放,即从碳源和碳汇两个方面来减少碳排放量。

 

六、低碳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意义

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校园建设的构想,本身就有着许多特殊意义。

首先,具有开创性,为世界其他地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榜样。校园低碳建设是一个将环境资源保护和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首创,从美丽校园建设出发真正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若中中国低碳校园开展建设并取得成功,将会为未来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其次,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通过市场收益-成本机制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低碳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与领导者,将会在未来所处的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中认识并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再次,有助于环境保护与建设。校园低碳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工程,实现无形劳动生态产品。间接而言,其对于整个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第四,为工业园区、城镇及社区低碳建设规划提供思路。校园低碳建设针对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地区或生活圈的低碳建设,所以其整体思路及指标设计方面通过适当修改也能用于社区、工业园区乃至城镇低碳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政策含义与信号作用。大学校园作为一个莘莘学子汇聚一堂的地方,作为一个教育与思想理念的前沿阵地,其低碳建设能释放出我们国家低碳建设的信念,具有带动意义。同时其后期发展中可以为各地区提供定向援助

 

七、碳交易基础上低碳校园未来发展展望

碳交易基础上的低碳校园建设作为一个利用碳交易机制改善环境与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构想,正如可行性分析部分表明的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及特殊意义,虽然同时也会面临各种困难与障碍,如单个校园面积与学生人数及碳排放量较小、技术支持因素等。但这些因素都是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央民族大学具体构想中对于这些问题都做出了建议与设想,而且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更多不在于其经济校园大小,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更多承担的是对于学生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这个机制本身不是目的,教育与环保才是最终目的。

由于中国高校数量及学生数量庞大,碳交易机制上的低碳校园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而且很有必要。作为一个设想,只是给出一个大致思路与构想,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建议,由于自身认识缺陷等原因不可能在实践前就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解决问题。通过一定市场机制引入,以隔离制度和管理手段保障学校的事业性,相信未来中国校园将会更加和谐与美丽。

 

 

参考文献

[1] 李云,陈斌,构建发电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体系[J],纵深,201012

[2] 相震,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前景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98):26-27

[3] 毕旗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 崔长彬,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5] 付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6] 方虹,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0(8)41-43

阅读 5581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