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已近,G20不远
世界期待中国发挥更多“领导力”
失意的G7:
【“没有一个能应对问题的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近乎陷入“滞胀”,同时多年激进的货币政策已经逼近极限的背景,疲惫的西方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
日本经济新闻23日报道称,刚刚在日本仙台市闭幕的G7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确认了平衡货币、金融和结构改革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虽然主席国日本呼吁各国动用财政,但未能获得全面支持,各国将各自判断。”该报道称,自从2008年秋季雷曼危机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成为了财政协调的舞台,而并非是G7。当前随着主要国家的危机感下降,全球经济的过度悲观论有所缓和,但美国和日本等在是否动用手段干预日元汇率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凸显。
看上去,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上升,作为发达国家的讨论机构,G7似乎更需要为全球经济稳定发挥带头作用。在这次“颇为失败”的G7财长会议尾声,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也总结称,“七国的处境不同,但我们有必要就均衡地利用金融政策、财政措施和结构改革等各种政策手段达成一致。”
但是梦想不敌现实。“德国之声”称,会议达成的唯一共识是,没有一个能够应对所有问题的方法。
路透社报道称, G7在财政政策与汇率方面的裂痕有可能令G7成员国达成“各走各路”的共识,以此化解阻碍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该媒体也援引消息人士称,“与其依赖短期财政或货币政策刺激,还不如实施结构性改革并叠加适当的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倒是契合了与此前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会议的主要主张。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称,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表示,各经济体应遵守今年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作出的汇率政策承诺,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维护全球经济的信心。
新旧秩序的交替:
【“G20将为主要大国应对挑战定调”】
解决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着更为广泛的挑战,而这显然已经不是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有能力完全应对的。法国《回声报》网站刊文称,“全球层面的货币政策就像当下的动荡一样:独立且分散。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显出自身的局限,并且因缺乏相互协调而消融。”
在一个不相协调的全球经济政策空间中,缺失全球火车头意味着困难必然如期而至。G7依旧想当这个“火车头”,但是它总是“跑偏”的关注焦点难以让彼此达成共识。路透社报道,此前中国外长王毅曾表示,希望G7能和G20一样,聚焦目前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经济与发展议题,与G20良性互动。他称,“如果有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甚至领土和主权争议的具体问题带进G7会议,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影响地区局势稳定,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G7显然没听进去。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G7外长会议上,除了汇率议题之外,日美依旧主导着对中国的讨论。虽然日美再次强调“不能容忍中国在南海推进军事化的原则”,但是就参会代表的讨论来看,“与南海相距遥远的欧洲与日美的危机感存在差距”。
失意的G7与全球对G20赋予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时代》周报网站刊文称,在13周前举办的G20上海财长会议上,各国“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了所有与会国共同担责的文本”。
G20引起关注的,恰恰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寻找全球经济治理的“药方”。“中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正值G20和中国的重要时刻。”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刊发《二十国集团观察》报告称,人们对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这一年寄予厚望。由于中国设定的四个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将利用它准备的主题来解释其对世界采取的经济方针,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更好合作。要取得超乎寻常的成果,就需要中国把宏观经济讨论置于一个全面均衡的背景之下。
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担负的时代责任与期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称,中国在2016年接任G20主席国是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开端,为全球治理和解决大国关系问题搭建了桥梁。从根本上说,G20将为主要大国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定调。
“作为管理全球事务的旧秩序的代表,G7重点关注的仍是世界经济,但它现在也格外重视跨领域的安全问题。G20则是一种新的多极国际秩序机制,已崛起的大国和新兴大国可以通过该机制展开合作。但到目前为止,G20成员国仅将讨论范围局限于经济问题。”该文章称,全球治理将比以往更加多极化,我们必须找到新方法来分担首先采取行动和承担费用的重任。
改革做足铺垫:
【“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理性”】
世界对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的G20充满期待,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确实提出了有别于美日主张扩大刺激和德国反对刺激之外的实实在在的“第三条路径”——结构性改革,这无疑切中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弱项。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发评论称,当前G20成员各自独立、侧重短期的危机处理模式,引发了外界对“竞争性贬值”、“货币战争”的担忧,而结构性改革的倡议有利于将G20这个多边组织渐进为一个进行长期规划的平台。该媒体称,“中国经济主张在这个多边场合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和生命力,也将为9月的G20领导人峰会做足铺垫,更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理性与建设性。”
而中国落实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也被全球“点赞”。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刊文称,在国际商业活动的推动下,北京提升了在世界各地的“软实力”,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个现象意味着中国经济正走向成熟,”该媒体援引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梅丹的观点,认为中国政府推动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并让它们的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有不少外媒都注意到了近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象。比如,“中国投资德国进入2.0时代”。德国《经济新闻报》22日称,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外国对德投资再次打破纪录,投资排名第一的又是中国。德国《明星》周刊则称,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更倾向高技术领域,尤其是机械和设备工程、汽车零部件、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
另一个近期的典型例子是印度。日媒称,“中国企业进驻印度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印度方面对中国企业的评价也有所提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作为潜力市场的存在感出现增强。”该媒体称,“2015年,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不包括再投资)猛增至8.7亿美元左右,是2014年的6倍以上。在中国的各大企业相继公布大规模投资计划的背景下,中国对印度的投资比例很可能出现提高。”
中国值得信任,G20值得期待。印尼《雅加达邮报》刊登澳大利亚前外交官理查德·伍尔科特的文章称,对澳大利亚而言,在当今这个通常被称为亚洲世纪的时代,要善于利用G20、亚太经合组织等现有机制,采取大胆行动,把澳洲转变成为一个“与时俱进、并且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的现代成员”。
作者:宦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期待中国发挥更多“领导力”
G7已近,G20不远
世界期待中国发挥更多“领导力”
失意的G7:
【“没有一个能应对问题的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近乎陷入“滞胀”,同时多年激进的货币政策已经逼近极限的背景,疲惫的西方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
日本经济新闻23日报道称,刚刚在日本仙台市闭幕的G7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确认了平衡货币、金融和结构改革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虽然主席国日本呼吁各国动用财政,但未能获得全面支持,各国将各自判断。”该报道称,自从2008年秋季雷曼危机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成为了财政协调的舞台,而并非是G7。当前随着主要国家的危机感下降,全球经济的过度悲观论有所缓和,但美国和日本等在是否动用手段干预日元汇率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凸显。
看上去,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上升,作为发达国家的讨论机构,G7似乎更需要为全球经济稳定发挥带头作用。在这次“颇为失败”的G7财长会议尾声,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也总结称,“七国的处境不同,但我们有必要就均衡地利用金融政策、财政措施和结构改革等各种政策手段达成一致。”
但是梦想不敌现实。“德国之声”称,会议达成的唯一共识是,没有一个能够应对所有问题的方法。
路透社报道称, G7在财政政策与汇率方面的裂痕有可能令G7成员国达成“各走各路”的共识,以此化解阻碍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该媒体也援引消息人士称,“与其依赖短期财政或货币政策刺激,还不如实施结构性改革并叠加适当的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倒是契合了与此前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会议的主要主张。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称,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表示,各经济体应遵守今年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作出的汇率政策承诺,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维护全球经济的信心。
新旧秩序的交替:
【“G20将为主要大国应对挑战定调”】
解决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着更为广泛的挑战,而这显然已经不是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有能力完全应对的。法国《回声报》网站刊文称,“全球层面的货币政策就像当下的动荡一样:独立且分散。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显出自身的局限,并且因缺乏相互协调而消融。”
在一个不相协调的全球经济政策空间中,缺失全球火车头意味着困难必然如期而至。G7依旧想当这个“火车头”,但是它总是“跑偏”的关注焦点难以让彼此达成共识。路透社报道,此前中国外长王毅曾表示,希望G7能和G20一样,聚焦目前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经济与发展议题,与G20良性互动。他称,“如果有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甚至领土和主权争议的具体问题带进G7会议,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影响地区局势稳定,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G7显然没听进去。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G7外长会议上,除了汇率议题之外,日美依旧主导着对中国的讨论。虽然日美再次强调“不能容忍中国在南海推进军事化的原则”,但是就参会代表的讨论来看,“与南海相距遥远的欧洲与日美的危机感存在差距”。
失意的G7与全球对G20赋予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时代》周报网站刊文称,在13周前举办的G20上海财长会议上,各国“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了所有与会国共同担责的文本”。
G20引起关注的,恰恰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寻找全球经济治理的“药方”。“中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正值G20和中国的重要时刻。”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刊发《二十国集团观察》报告称,人们对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这一年寄予厚望。由于中国设定的四个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将利用它准备的主题来解释其对世界采取的经济方针,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更好合作。要取得超乎寻常的成果,就需要中国把宏观经济讨论置于一个全面均衡的背景之下。
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担负的时代责任与期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称,中国在2016年接任G20主席国是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开端,为全球治理和解决大国关系问题搭建了桥梁。从根本上说,G20将为主要大国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定调。
“作为管理全球事务的旧秩序的代表,G7重点关注的仍是世界经济,但它现在也格外重视跨领域的安全问题。G20则是一种新的多极国际秩序机制,已崛起的大国和新兴大国可以通过该机制展开合作。但到目前为止,G20成员国仅将讨论范围局限于经济问题。”该文章称,全球治理将比以往更加多极化,我们必须找到新方法来分担首先采取行动和承担费用的重任。
改革做足铺垫:
【“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理性”】
世界对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的G20充满期待,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确实提出了有别于美日主张扩大刺激和德国反对刺激之外的实实在在的“第三条路径”——结构性改革,这无疑切中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弱项。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发评论称,当前G20成员各自独立、侧重短期的危机处理模式,引发了外界对“竞争性贬值”、“货币战争”的担忧,而结构性改革的倡议有利于将G20这个多边组织渐进为一个进行长期规划的平台。该媒体称,“中国经济主张在这个多边场合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和生命力,也将为9月的G20领导人峰会做足铺垫,更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理性与建设性。”
而中国落实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也被全球“点赞”。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刊文称,在国际商业活动的推动下,北京提升了在世界各地的“软实力”,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个现象意味着中国经济正走向成熟,”该媒体援引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梅丹的观点,认为中国政府推动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并让它们的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有不少外媒都注意到了近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象。比如,“中国投资德国进入2.0时代”。德国《经济新闻报》22日称,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外国对德投资再次打破纪录,投资排名第一的又是中国。德国《明星》周刊则称,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更倾向高技术领域,尤其是机械和设备工程、汽车零部件、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
另一个近期的典型例子是印度。日媒称,“中国企业进驻印度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印度方面对中国企业的评价也有所提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作为潜力市场的存在感出现增强。”该媒体称,“2015年,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不包括再投资)猛增至8.7亿美元左右,是2014年的6倍以上。在中国的各大企业相继公布大规模投资计划的背景下,中国对印度的投资比例很可能出现提高。”
中国值得信任,G20值得期待。印尼《雅加达邮报》刊登澳大利亚前外交官理查德·伍尔科特的文章称,对澳大利亚而言,在当今这个通常被称为亚洲世纪的时代,要善于利用G20、亚太经合组织等现有机制,采取大胆行动,把澳洲转变成为一个“与时俱进、并且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的现代成员”。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