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业界动态 > 公益组织动态 > 正文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科技“赋绿”新疆 携手国际阻击荒漠化

媒体:中国网  作者:王虔
专业号:关注森林资讯
2025/9/25 12:36:00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24%增至2024年的5.07%;近30年来,绿洲面积增长56.6%……日前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显示,新疆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更足。在新疆生态建设取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向记者介绍了科技“赋绿”新疆的实践经验。

六大模式防治荒漠化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指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现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顺利“合龙”,创造了防沙治沙新奇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可谓‘初战告捷,成效显著’。” 雷加强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新疆荒漠化防治方面,从绿洲防护体系建设到沙漠工程沙害防治,从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到盐荒地治理利用,形成了多点突破,构建了六项技术模式。

流动沙丘地咸水灌溉造林模式,集成高抗逆优良防风固沙植物选育、流沙地咸水灌溉育苗、林带结构与植物种搭配、均匀布井和因需灌溉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全长436公里、林带总体宽度72-78米、总面积3128公顷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有效治理了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彻底改变了沿线荒芜的生态景观。

面向北疆沙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通过对土壤水分动态、沙面风沙活动研究,基于积雪融化和降雨形成的沙丘悬湿沙层,利用水热同步的自然现象,突破种植时段、种植方式、固沙保水、物种筛选等关键技术,集成活化沙丘地无灌溉造林模式,建成准噶尔沙漠明渠综合防沙工程,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化土地治理中得到大规模推广。

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环境特点和水土光热资源特征的绿洲综合防护体系建设模式,以“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模式为基础,开展了适宜于生态产业发展的绿洲防护体系结构优化、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保育、适度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逐步实现了防护体系功能稳定和可持续经营。

河流下游生态输水技术模式通过连年持续实施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大幅抬升了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明显,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土壤碳汇能力增强,助力沙区脱贫与生计可持续。

针对盐碱化耕地或新垦土地土壤盐分高、不利作物生长等问题,“大水压盐”水利工程模式通过采取明沟排水技术、暗管排水技术、竖井排水技术、种稻压盐技术、干排盐技术等,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排除土壤中过量的盐分,防止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为作物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集成盐生植物原土种植改土技术、耐盐豆科植物种植培肥技术、盐生植物/作物轮作技术、沙荒地微咸水提用种植盐生植物技术、盐生植物饲料化青贮加工技术等的重度盐碱地生物改良利用模式,实现了“以种适地”及盐碱地生态高效循环利用。

全球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如何以新疆等地区的经验为基础,科学开展荒漠化治理的国际合作?雷加强总结出三点:科学诊断、科学试验和科学模式。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发生发展条件,其危害和影响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诊断。雷加强介绍,在实施荒漠化、土地退化治理时,科研人员会通过遥感资料、地面调查、信息收集等进行荒漠化问题识别,分析形成环境、驱动因素、危害状态、发展趋势,通过综合识别、科学诊断,为科学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奠定前期基础。

“我们基于在中国成熟、成功、成套的经验和方案,但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甚至国情,在当地开展一系列试验。”在解释“科学试验”时,雷加强举例,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优化方面,研究人员从新疆筛选出了可能适应阿斯塔纳环境的目标植物种32种,通过3年引种试验,仅有8种植物适应于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的环境;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圈流沙防治中,选用中国的小网格沙障与当地的大网格沙障进行试验示范,形成了“大网格阻风、小网格固沙”的适应当地风沙环境条件的防沙治沙新措施。

雷加强表示,在科学模式方面,要针对当地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发展需求,基于前期各类技术适应性试验结果,结合示范、监测、评估,集成可展示、可推广的治理模式。“我们在蒙古、中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适应当地的科学模式。如基于积雪积沙 生态栅栏的蒙古沙化草原地区公路沙害治理模式、基于光伏 滴灌 施肥一体化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棉花种植模式、基于封育轮牧的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地区草地灌丛化修复模式等。”

“我们的合作形成的模式,具有科学性、可复制、可推广。”雷加强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非洲和中亚开展的荒漠化防治模式,被联合国“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优秀案例”收录,并入选SDG15优秀案例。中国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出了“治沙与治穷统筹、生态与生计融合”的经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将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功的技术、模式应用到国际荒漠化防治,既是我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承诺,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雷加强表示。

阅读 36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