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目前,新能源技术、碳捕集与封存等工程碳汇技术尚不成熟,市场应用成本较高,能源结构的转变仍需时间和技术积累。”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占比不大、碳汇林建设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林业碳汇相关立法滞后、提升林业碳汇能力的关键技术研发投入较低等问题尚待解决。他认为,加快发展林业碳汇是助力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较为可行的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受访者供图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薛建辉表示,届时中国森林碳汇量可达382亿吨二氧化碳。
薛建辉建议,提高林业碳汇项目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规模,放开林业碳汇项目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抵销比例,以市场机制弥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不足。
其次,他建议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机制,研究制定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机制,将企业的碳排放权资金与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结合起来,共同研发提升林业碳汇能力的关键技术,弥补政府财政补贴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不足。
“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建设与节能减排、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助力高碳排放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加大科研专项投入,研发全面提升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质、土壤及木质林产品等碳库储量的技术体系,形成符合我国不同自然区域的林业固碳增汇经营管理技术标准和长周期碳增汇技术体系。”薛建辉表示。
同时,他建议建设森林碳汇能力监测网络,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为抓手,督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快碳汇造林技术标准的实施,构建各地方森林生态系统可核查、可报告、可计量的全生命周期碳汇监测网络,建立第三方监督的碳汇造林、营林地方标准、碳汇能力计量与监测常态化制度。
此外,薛建辉建议建立以提升生态系统生物量为目标的森林管理技术体系,将森林经营性碳汇纳入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体系中。各林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应从单纯追求“蓄积量”转变为“生态系统生物量”,着力加强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和维持。
“还要加快制定林业碳汇相关法规,明确林业碳汇的产权和属性,从而解决仅依靠部门规章制度存在的权威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均不足的问题。”薛建辉说。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